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异地缴费吗?
养老保险是可以在异地缴纳的,但是在异地缴纳养老保险需要和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由单位代缴,本人不能个人在异地缴纳养老保险。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是需要在户口所在地申请缴纳的。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企业按本企业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北京是19%,其他城市可能不同),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一般为8%)。
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部由自己负担。
交养老保险市的好还是区的好?
现在绝大部分省份都是省级养老保险统筹,对于计算退休费来说,参照的是省的退休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缴费系数也是按照市一级以上的平均工资计算。对于市级还是区里参加养老保险,性质和缴费和以后的待遇都没有区别,因此交市级和区级都可以的。
为什么交养老保险,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呢?
我国社保实行的是各省市自治区统筹,所以地方上有区别!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社保法》规定,我国的社保实行的是个省市自治区为统筹单位的社保制度,目的就是考虑到地方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更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达到全国统筹的发展目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省市自治区本身就存在着地级市与副省级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别,而我们所要执行的标准,就不可能一刀切,只能在养老保险的系数内加以规定。比如养老保险的缴费系数都是0.6到3.0,但是所对应的标准却是本人的工资,或者当地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基数。
这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本人的工资和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讲,越发达的地区人员工资越高,社会平均工资也越高。那么,就算同样的缴费基数,他们的缴费个人账户储存额就会高,也是发达地区养老金高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拿居民社保来说,按年缴费的标准,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是100到3000元;中等发达的地方是100到5000元;可是像青岛这样的地方,已经发展到100到8000,甚至12000元。这就是因为所有的个人缴费都需要当地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而更重要的是,居民社保不像职工社保基础养老金是由单位缴纳的社保统筹基金转移支付,居民社保的基础养老金是由各级财政全额支付,那么越发达的地区就越高。比如上海市每月1200左右,北京800多,但是不发达地区都超不过200元,差距巨大,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金低的主要原因。
总之,题主问为什么交养老保险各地不一样?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各省市,自治区为统筹单位的社保制度决定的,虽然有相同的比例,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导致他们出台的具体政策也不一样。甚至于一个省市区内各个地级计算城市之间也有区别,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在缴费对照基数上。
换句话讲,就算同样是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基数的60%,但有的地方是一万元的60%,有的地方是5000元的60%,那缴费的额度能一样吗?各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高低影响着养老金的多少。就像居民社保的基础养老金最明显,发达的上海每月补贴达1200元,欠发达地区每月补贴100多元,一个月就差了1000多块,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地区养老金高的主要原因。
就是在优惠政策的执行上个地也不尽相同,比如女工退休的年龄上,一般地方都规定必须在生产岗位5到10年以上,才可以享受50岁退休。而四川省规定,只要是女性参加职工社保,一律按照50岁标准退休。各地政策的差异,也确实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这也是国家积极运作全国统筹的目的所在。
关注燎原杂谈,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为什么交养老保险,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呢?交养老保险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这个重要的条件为依据,来确定我们的社保缴费基数,那么社会平均工资越高的地区,相对而言社保的缴费基数也就会更高,所以说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用是有所不同的。
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缴纳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它的缴费指数是从60%~300%之间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平均指数选择是在于社保缴费基数的基础上,所以说社保缴费基数是根据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所对应的社会平均工资不同,那么社保的缴费基数都是有所不同的。
其实我们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能够发现每一年社保的缴费水平是不相同的,即便自己每一年都是按照最低标准60%来参保交费,但是依然会出现不同的缴费水平,这就是社会平均工资每一年在不断发生的变化,基本上都是在不断的增长,大概是每年按照5%~10%不断递增,所以说每个地区甚至是每一年,缴纳养老保险的标准费用都是有所不同的。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这就是我们养老保险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1991年开始全面建立起来的。
1986年,我国率先在国有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建立了退休养老基金制度,就是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前身。不过,当时的国有企业固定工人是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的,只有新入职的职工是劳动合同制工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1991年国家全面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国有企业的全部职工都应当参保,另外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职工也被纳入了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城镇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承担社会保险费的方式参保缴费。
我国当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全国统一建立起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最初有各个地级行政区为统筹地区,个别地方可以以县级,几个直辖市是以省级。
这种养老保险的统筹方式,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养老保险的系统风险,也能够为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积累更多的经验。但问题也在于统筹地区过多,各地的地方性政策就会种类繁多。逐渐提高统筹层次的时候,也会遇到一定的改革压力。最明显的还是各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和缴费比例。
在2019年以前,各地核定养老保险基数上下限的社会平均工资一般是以城镇非私营单位的社平工资为主,缴费比例根据当地的情况自行确定。
像东北等一些地区的社平工资只有三四千元,而北京、上海等地则早已经达到了八九千元。而且北京、四川等一些地区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甚至只有社平工资的40%。
东北等地区为了增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一些地区的养老保险单位负担比例甚至高达20%~22%。相对而言,年轻人涌入较多的深圳和浙江等地,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只有14%。甚至深圳对外地户籍人员企业参保的缴费比例甚至深圳对外地户籍人员企业参保的缴费比例只有13%。
除此以外,北京、上海等一些地区,还专门设定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门槛,因为当地的社保缴费跟相应的积分落户密切相关。当地的户口比较“值钱”,大家也知道。
不过,2019年我国就敲定了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首先在2020年底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从2022年开始启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待遇调整等政策,统一基金的收支管理。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消除全国各地的政策不一致问题。
所以,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后慢慢的,一切就会统一了。